元旦



古時候,我國的春節叫元旦。「元」有始之意,「旦」指天明的時間,也通指白天。「元旦」,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。那時候,元旦又有「元辰」、「元朔」、「上日」、「端日」等說法,百姓俗稱「新年」。

我國夏曆(即農曆、陰曆)的元旦,最早始於夏朝。夏朝黃帝顓頊,把孟春之月,即春季第一個月,作為歲首,定為「元月」,稱做「正月」;把正月的朔日,即正月初一這天叫做「朔旦」,把元月的朔旦,簡稱為「元旦」。

商朝以後,元旦的起始有過幾次改動。商朝末期,把夏曆的臘月,即十二月改為正月。

到了周朝,又用夏曆的冬月,即十一月作為正月。
秦朝時,則以夏曆的陰春月,即十月作為正月。
至漢武帝劉徹時,「觀象授時」的經驗豐富起來,實施了我國歷史上,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││〈太初曆〉,才又把夏曆的孟春月改為正月。此後,歷代不變,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。

中華民國建立,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了「行夏正,所以順農時;從西曆,所以便統計。」宣布啟用〈太陰曆〉,但是夏曆也同時使用,只把歲首改稱「舊年」或「陰曆年」。為了區別開,同時就把陰曆的正月初一改為「春節」。所以現在的春節,就不再叫「元旦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s41s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